驚人的高球經濟數字


@劉兆生 - 2011/04/01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全球有多少個高爾夫球場?有多少人打球?有多少人從事高爾夫行業?純為好奇心也好,或為工作上需要也好,我們也有興趣知道。但一直以來,這些數字都是人云亦云。

上月在海南省海口觀瀾湖度假區舉辦的「2011年高爾夫與旅遊」論壇,在演講環節中,畢馬威企業集團(KPMG)合夥人温巴斯特(Marnix von Bartheld)以「發掘高爾夫的經濟價值」(Harn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Golf)為題,公開了一些高爾夫市場具體數字,可謂非常具參考價值,可信性甚高。

KPMG的報告指出,至2009年為止,全球高爾夫球場約有三萬二千個,高爾夫人口包括任何年齡性別約為五千五百萬人,分佈全球一百一十九個國家,當中造就出三百五十萬個職位。以上代表了什麼?這代表每年全球高爾夫產業總收益高達三千億美元!

造就3.5m個職位

這驚人數字背後來自六個組群,依收益額大小順序為球場設施營運、高球旅遊、高球房地產、高球產品供應、投資球場和賽事贊助。更驚人的,美國和歐洲兩地已佔了整體收益的百分之八十五(即二千五百五十億美元),其餘只有百分之十五(四百五十億)來自亞洲及其他國家。

然而,這個龐大的市場自二OO八年金融海潚直捲全球起,世界經濟大亂,高爾夫經濟亦不倖免,美國首當其衝。影響包括國民失職率上升,銷售球會會員證大減;國民收入下降打球次數相繼減低;缺乏融資減少投資球場項目;通脹令經營成本上升;賽事贊助消極與及高球旅遊意欲遞減。就此美國與歐洲高球業內不得不採取應變措施,希望能度過這經濟嚴冬。

高爾夫經濟價值美國每年總收入為一千九百五十億美元,歐洲則為六百億美元。其中最大收入來源為球場設施營運(佔總收入美國為42%、歐洲36%)、高球旅遊(佔總收入美國為29%、歐洲11%)和高球房地產(佔總收入美國為20%、歐洲36%)。

而太平洋彼岸的中國,高球業發展正方興未艾,對世界各地高球供應商及投資者極之吸引。再看看一些市場數字,中國現有球場接近五百個,國際註冊認可球會約三百五十個。七成球場集中在中國八個地區,以密度由濃至稀順序為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海南、山東、天津和浙江,單是在珠江三角州已佔三成半。

現時估計中國高球核心人口(活躍打球者)為三十三萬,周邊人口(包括間中打球和只到練習場者)為一百五十萬。每年打球八百至九百萬場次(平均每球場為二萬五千場次)。九成中國球會是採用會員制,九成七球場打球需要繳付首次費用(平均入會費為五萬三千美元)。

最後,温巴斯特在他的演講中作出一些預測。最保守的是,在未來二十年,如果中國高爾夫人口比率能滲透至千分之一,即由現在活躍打球者的三十三萬人升至一百三十萬人,球場增至一千七百五十個(每年六十五個新球場落成),業內職位將需要四十萬個,中國高爾夫產業總收益則為二百億美元。

再樂觀一點估計,若在未來二十年間,中國活躍打球者由現在的三十三萬人升至六百五十萬人或甚至一千二百五十萬人,球場增至六千七百五十個至一萬個,業內職位將需要一百四十萬個至二百萬個,中國高爾夫產業總收益則為六百五億至八百五十億美元。

雖然以上純粹是數字上的推算,但放觀中國近年經濟迅速的發展,而高爾夫正好套入世界商業及中產休閑經濟模式,這可能性並非天方夜譚。但始終,衆所周知,背後中國政府的「祝福」至為關鍵,而中國高爾夫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下周再續。

中國高爾夫「三化」之路

上周五,筆者引述KPMG合夥人温巴斯特(Marnix von Bartheld)以「發掘高爾夫的經濟價值」(Harn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Golf)為題,談過現今美國與歐洲高爾夫發展狀況,接著是由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之北京大地風景旅遊景觀規劃院的吴必虎和黎筱筱概論中國高爾夫未來發展趨勢。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亞洲逐步成為全球高爾夫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一九九六年,日本經濟學家正也治雄的一個研究中,認為「體育休閒市場發展水準及市場結構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水準成正比,兩者關係主要由消費支出構成決定」。在低收入階段,休閒體育消費專案主要集中在收費較低的專案上如健美健身等,而當年收入超過七千美元以上時,消費結構發生較大變化,消費專案主要集中在高爾夫和網球等專案上。

就此,吴必虎和黎筱筱提出了高爾夫在中國「三化」之路,「三化」乃指「高爾夫城市化」、「高爾夫大眾化」和「高爾夫有機化」。

城市化是指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簡單的說法,就是鄉村可以透過高爾夫發展至城市,達到環境、經濟及社會效益。(按:這觀念在世界任何地方乃屬天方夜譚,但在中國已有不少打造成功例子,最新將可見的是在海口觀瀾湖高球度假村毗鄰的現代商業城市,創造了『化荒蕪為美景,變貧窮為富庶』一範例。)

中國缺乏休閒度假資源

另外,中國缺乏旅遊資源、特別是缺乏休閒度假資源。環顧全球廣泛的休閒度假市場,海濱資源至為重要。美國擁有面臨大西洋、太平洋兩側廣袤綿長的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達二萬二千七百公里,而且多數是適宜於沙灘發育的基岩海岸。而中國的大陸海岸線只有一萬八千公里,從杭州灣以北,以平原海岸居多,淤泥質平原海岸較難為旅遊度假所利用。在北回歸線以南又發育了生物海岸,為紅樹林密佈地區,同樣不便於開發利用。

再者,中國歷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而燦爛,但與歐洲相比,由於中國公共建築多為土木材料的限制,一經兵禍之災便銷聲匿跡,留存於世間的古代建築空間實屬罕見。在歐洲,多數城市特別是歷史上的公共建築如廣場、宮殿、寺廟教堂、博物館、紀念建築多數由石材與磚料砌築,雖然歷經戰火與朝代更迭,卻能數千年巍然屹立,為歐洲各國的遺產旅遊、藝術旅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數字上,美國3.5%的土地面積被劃為國家公園,人均擁有國家公園面積每萬人達11.3平方公里,且美國國家公園內並無永久居民。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加上省級風景名勝區,其總面積才約佔國土面積的1.89%,人均水準每萬人只有0.00013平方公里。

故此,吴必虎和黎筱筱認為中國不宜走西方走過的模式道路,而是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把高爾夫專案建設成為適合大眾休閒、度假的目的地。在文化層面上,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和從眾行為,大大提高大眾高爾夫休閒度假方式可能性。

高爾夫有機化

至於高爾夫有機化。很多人認為高爾夫相等高污染。以為高球場一定是耗水量比普通草坪多數倍,經常噴施化學農藥,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增加水體的氮、磷含量;但如能因地制宜,投入科研經費,研究高爾夫有機化可制定適合當地草坪維護方案,高球場多採用有機肥,農藥可自然分解,比農田的污染要低得多,排水系統完善,水可循環重複利用,更會是一種綠色更健康的高爾夫生活方式。此種「道法自然」的中式理念,在中國不難實施。而且這種勞動密集型的有機化生產,有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最後,吴必虎和黎筱筱在總結中肯定,亞太地區已成為高爾夫發展熱點地區,中國高爾夫產業的未來前景廣闊,中國高爾夫發展應堅持「城市化、大眾化、有機化」之路。(完)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